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看热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父母做好3点,孩子内心强大有自信

时间:2023-06-14 19:23:55来源 : 美妈很帅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父母做好3点,孩子内心强大有自信

那是一个初夏的早晨,我们正要出门去上学,却突然来了一场暴雨。雨太大了,我们只能等雨小一点再出发。


(资料图)

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很快。我低头看着路上那一滩滩小水坑,满眼绝望,嘴里念叨着,“最讨厌下雨了,满脚泥泞,走个路都寸步难行。”

“下雨有什么不好?”同学嘴角带着一抹富有感染力微笑,抬头看向蓝天,“你看雨后的天空,多好看!高远清澈,纤云不染!”

大雨过后,我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泥泞和绝望;同学抬头看天,看到的却是人间美好。

世界是多维立体的,虽然我们只有一双眼睛,但是如果能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世界会因你而改变

一个有自信的孩子,是比较不容易受伤的,因为他视角多元,能看到不同的维度,在面对困境时,他能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

因此,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自信有主见的人,父母首先要跳出单一视角,拓宽格局,去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身体力行去拓展孩子思维与眼界。

1.相信孩子能做到

杰出的人都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特点:自我效能感高,热爱挑战

2015年倍乐生教育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发现: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自我效能感”加拿大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也就是面对问题(任务)时,坚信自己有能力解决的感觉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他是非常自信的,也喜欢接受新挑战,不断地挑战自我。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人,看问题想东西都是消极的,还没开始做就认为自己做不到,并且为了避免失败而逃避挑战。

六一儿童节那天,我参加了孩子的游园活动,在做钓鱼游戏前,老师鼓励小朋友参加。

小朋友A一听,兴奋地摩拳擦掌,“好啊!这个挑战有难度,我喜欢!

小朋友B怯怯地躲到妈妈的身后,“我不行,平常我都做不好,这次肯定会输的”。

面对挑战,两个孩子的反应截然不同。这跟平常家长的引导有关。

自信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是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慢慢做起的。

孩子两三岁左右就有“我想自己做”的想法了,4岁过后,自主做事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就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他锻炼的机会。

很多小朋友看到家人在扫地,他也想扫,跑过来要帮忙,有些家长会以孩子小扫不干净为由拒绝帮忙,而聪明的父母会把扫把交给孩子,“没问题,我相信扫地这个工作你肯定能胜任!

2.关注做得好的部分

一个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孩子,若是你一直强调他坐不住,情况会更糟糕。

人最看重的是来自他人的认可,一个坐不住的孩子,要是能坐在书桌前,哪怕只有片刻,你也告诉他,“你能够集中注意力”,情况会慢慢变好。

为什么呢?因为人被奖励时大脑会发生美妙的变化。被人认可是一种精神奖励,每当孩子感觉被奖励时,大脑的奖赏中枢会分泌多巴胺

多巴胺产生的满足感,会跟这个已经完成的动作联系起来:当我集中注意力时,我会得到认可,我感到很快乐。

刚开始让豪豪叠自己的衣服的时候,他有点不情愿,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不到,我告诉他,“我相信你现在开始做了,后面肯定会越叠越好的。”

衣服很快叠好了,歪歪扭扭的,虽然我很想重新叠一遍,但是忍住了,“哇!都叠好啦!”孩子听完,满足地放到书包里去了。

第二天晚上冲完凉出来,豪豪就拉着我的手,指着沙发上的衣服说,“妈妈,你看!我已经叠好衣服了,是不是有很进步了?”

虽然叠得不算平整,但是孩子主动去做了,这不就是一种进步吗?我盯着那堆衣服看,终于找到了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满足地笑了,“是啊,你看这件衣服的两边一样齐,比昨天平整很多!”

我发现当我关注孩子做得好的那一部分、学习正确地激励孩子的时候,我会变得更加的理智、平和孩子的愤怒与沮丧也少了许多

更重要是,这些认可能够帮孩子积累更多的成功经验,分解成一个个小幸福,帮他拓展能力范畴,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内心评价系统我可以,我能做到……

3.表扬孩子努力的过程

孩子考了一个好成绩,

家长C说,“你太聪明了,真是我们的好孩子!”(难道考不好,就不聪明,就不是好孩子了?)

家长D说“你学习很努力,爸妈为你感到骄傲!”

C只关注到结果,且把孩子的成功归因于“聪明”,长期这样表扬孩子,孩子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维,会以为自己的成功来源于“天资聪颖”,看到的只有成功与失败。

失败了(比如成绩差)容易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在某方够聪明,不愿承认错误,也不愿找出问题

D关注点落在孩子付出的努力和成长的过程,这样夸奖孩子,孩子更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后天努力的结果,遇到问题了,他们首先想到的是集中精力去攻克难题,在别人眼中的失败,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学习

天赋相对固定,而勤奋努力是可控的。这些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关注的是学习本身,他们相信个人能力,是能够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拓展的

卡罗尔·德韦克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是固定型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著名研究者,她发现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因为拥有这个思维模式的人,他们能够正确看待问题,在欣赏天赋的同时,更崇尚努力

她建议父母在夸奖孩子的时候,应该对他们说“你很努力”,而不是"你真聪明”,赞扬的时候,能具体描述好在哪里,孩子更容易感受到你的真诚。

所以想孩子越来越自信,能力越来越强,首先从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改变表扬的方式开始吧!

关键词:

(责任编辑:黄俊飞)

推荐内容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