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20世纪神话与现实——闪电战 世界微速讯

时间:2023-04-27 12:58:35来源 : 哔哩哔哩

本文作者海因里希亲王,作者部分观点不代表本号观点(如16装不强劲!打死号主我也不承认第16装甲师不强劲啊喂!)。本文全长约6000字(号主乱加注了呗),老规矩打赏均归原作者


(相关资料图)

作者的一些废话:well,再一次和各位相遇大概就是这篇水文了,依旧希望各位能够看得开心。还有多点赞之类的,谢谢了。

闪电战(blitzkrieg)或称为Lightning war一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就已经存在相当一段时间,但几乎没有人知道何为闪电战。直到1939年秋天,当媒体和宣传机构将该词伴随着斯图卡轰炸机的咆哮极具冲击力的灌输给各国民众时,很多人开始认为德国用“闪电战”的战法击败了波兰。

当然,即便闪电战一词为人所知,伴随着精锐的德军士兵冲过边境并赢得胜利。该词被证明具有巨大的魅力,而定义闪电战,被认为是及其困难的。但作为对立一面,不同的作家和评论家可以将这个术语用于他们想要形容的任何合适的事物。在这种背景下,模糊,混乱只会导致闪电战一词的定义变得更加困难,且如同一块砖一样,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而德军从来没有正式采用这个词,然而德军依然创造了被同时代人物视为具有革命意义的“闪电战”战法,在严格意义上德军也并没有创造,只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法的改进。从这一点上更能够说明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德国人收到诸多凡尔赛条约限制直到1935年希特勒宣布实行义务兵制度却能够在4年后相继征服波兰/法国了。

另一种常常被赞同的看法则是,3/4号,斯图卡对闪电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是极其错误的。具体我会后文中详细说明。

最后一种也是最不太可能得到赞同的看法则是,希特勒推动了闪电战,毫无疑问,希特勒在国防军扩军方面起到了相当一部分作用。可是他对于国防军的构成,以及如何进行战斗方面影响较少,该问题也会在后文中提到,故不做太多解释。

闪电战的前身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般人的眼里经常被视作战争手段停滞不前的一个例子,但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大部分菌靡耳熟能祥的弹性防御,纵深防御,抑或是反斜面防御,包括歼灭战与运动战,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逐渐开发出的,对应了上文中闪电战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法的总结和再一次提高。如果要追究更早,早在1914年之前,德国军官乃至各国军官都在试图理解从普法战争之后的军事革新。

在第一次大战期间,战斗人员遇到的最主要作战限制是几乎无法成功突破敌军防线,而只要无法突破敌军防线,任何的机动作战几乎都是不可能的,不出所料的则是,德国人在一次又一次的作战后完善了自己的诸多解决方案,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即所谓的“暴风突击战术”,而该战术则往往意味着我方压制炮兵下的流动,以及非线性代渗透战术,而在基层层面,德军打破西线僵局也极大的依赖于下级军官的局部主动性。当这些主动性在战斗中证明了他们的价值以后,上级指挥机构很快的注意到他们,而皇帝会战则是这类局部主动性的巅峰,德军会战中的突击极大的依赖于下级军官能够想出或是得出的各种战术理念,而因此,各种有用的战术理念在全军中都可以得到广泛运用。

而从“暴风突击战术”一词中推断,该战术主要运用于解决战术问题即如何突破敌军强大的防御。而这一解决方法只能用下级临场发挥,从而为上级指挥官创造指挥自由,而上级指挥官的指挥能力则和下级指挥官的战术指挥能力必须同时缺一不可,否则不会取得任何重大战役结果。

因此从战术的暴风突击战术来看,其基本原则为权力下放,这一原则被应用于很多方面,最重要的则是决策权下放。事实上,这也是权力下放最能被一般人所理解的部分,而此时则引领出了另一部分——战斗群,在开战初期,双方的步兵营主要以步枪兵组成,而到后期,多兵种协同作战愈发显得重要何必要,从而导致了最基本的步兵营这类作战部队的结构改革。而对上级指挥官的影响则是,他们在具体作战中的选择会更多,并且在组织计划时,浪费的时间会更少。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德军的闪电战思想从来都不是某个人提出的,不是古德里安,不是克莱斯特、龙德施泰特所组建的装甲集群,更不会是李德哈特之流对于坦克作战的粗糙描述,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由风暴突击战术本身所衍生过来的,而无独有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东线中的机动作战也被证明在未来——当机动部队的速度、火力达到一定程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西线将不再会上演,而暴风突击战术在皇帝会战初期获得成功而随着德军进攻失败也重新促使德军学习——部队的快速推进如果不能伴随后勤物资,弹药,火炮,人员的快速运输,其失败也是难免的。相对应的,就如同普法战争一样,德国人利用铁路打败了法兰西,而在皇帝会战中,协约国依靠铁路运输最终挡住了德军的攻势。当然,如果德国人愿意仔细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也可以得到结论——使用军事力量会造成巨大的代价,以至于无法享受胜利果实(泽特林语),但是在凡尔赛条约签署的大前提下,德国人永远不会重视这类战略层面的教训。

间战期

凡尔赛条约的条款严重限制了德国国防军,但是并没有限制魏玛防卫军去思考未来的战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汉斯泽克特将军成为德国军队领导者,并在随后提出魏玛防卫军的任务出发点则有两个,一方面,他们作为一只精锐武装力量存在,另一方面,有必要时他们也将为扩充的军队提供骨干力量。同时他在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其他国家防卫军人员共同合作出版了“合成军队的指挥和战斗”一书(Das FUG),出版于1921年,并随后为德国部队局所出版的作战指挥奠定了基调。而其中的思想堪称同时期最具备革新意义的自然就是彻底摒弃了阵地战,相反它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说明运动战和从而衍生的歼灭战的重要性,而施利芬的一些概念也被引入其中,例如进攻的首要性以及以及防守只是进攻的暂时前奏等,最后Das FUG还重新强调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淡化过的歼灭原则。最终该手册和后来的作战指挥一书影响了后续20年有余的德国陆军建设和改进,塞克特本人亦在20年代初巨大的国际压力下致力于重建德国陆军并将其建设为一只一流的武装部队,因此可以毫不为过的说塞克特将军对于德国陆军的贡献可以跟沙恩霍斯特等人媲美。(号主注:日后德军机械化部队发展也是,不一定有最好的坦克,但一定有相对最靠谱的合成配比和强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军事体系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为Auftragstaktik(虽然这个词语本身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被广泛使用)可以被粗略认为是“任务型命令”,即使这样解释都偏离了其原意——本身Auftragstaktik代表的是一种指挥哲学,而不是简单的“任务型命令”,就像德国人从重建魏玛国防军之后如果只是需要简简单单培养“任务式命令”,何必从1921年一直研究并提升至1938年“作战指挥“该书出版呢?甚至在之后都在继续培养和提高?,而作战指挥中提到的:”任务和实际情况是指挥的基础,任务指明要达到的目标,接受任务的人一定不能忽视它……。决策是根据任务和情况做出的,然而(但凡上过初中的人都知道however后面是重点),硬性遵循一项决策可能导致严重的错误,确定做出新决策的适当时机和条件更是指挥的艺术“这一段话也可以揭示用简单的任务型命令去解释Auftragstaktik无疑亵渎了这一词汇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瑞典驻柏林武官尤赫林提交给斯德哥尔摩的报告中显而易见:有几次,在不同的部队——甚至当外国军官在场时,指挥官批评下属在军事演习中的表现时,却被反驳他们的下属打断。这一行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他几个主要国家中都是极其罕见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陆军实施作战的原则被称为“指令领导,和任务型命令类似,但往往只会委托到集团军级或者军级别,在一战后Das FUG则将其引入到最低级别的班长,甚至可以扩充到单兵。冯·泽克特在魏玛国防军总司令观察报告中写道:

“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强个人的责任,特别是他的行动独立性,从而提高整支部队的效率……外部环境施加限制促使我们在思想上更加自由……”

如果试图让Auftragstaktik奏效,接受任务的下级军官,在不论何种条件下,必须充分理解上级的意图。当然这也意味着上级有义务向下级做出解释,这并不符合军队刻板映像中的“服从”,甚至也不符合德国人“古板”“机械”的标签,用作战指挥一书中的语言则是

“战争地进行受到持续发展的影响。新武器决定了不断变化的形式。必须预料到这种形式的出现,并评估其影响”

“教训无法以条令的形式详尽汇编,明确阐述的原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使用”

“指挥一支军队和下属部队,要求指挥官能够具备清晰视野,极其远见的判断能力,能够做出独立和果断地判断

“从最年轻的士兵开始,所有人必须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全身心投入。只有这样,整支部队才能在一场决定性行动中发挥作用”

当然,但凡正常人看到这里都能看出这些都是极其理想化的,有一些空中楼阁的美感。具体德军如何实施的,则在下文。在战场上,这类独立性的强调往往意味着一个问题,士兵乃至战斗群的作战可能会太过于分散而无法形成一个最基本的重拳,而德国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则是进行全面彻底的训练,确保全军有最基本的一种通用思维,来指导整场战争的决策。而一个经常存在的误区则是:缺乏训练所需要的各类武器系统,在很大的程度上妨碍了德国军队的训练。但是实际是训练和各种新思想的提出和传播往往具备更多的基础意义。实际训练中缺少的新型武器早已经在一次又一次的演习中纳入了思想框架中,而框架则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产和分析组成。

长时间让我无法理解的是:非常简单的批评法国军队做为重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准备,与此同时却大力吹捧德国“闪电战”“新型思想”的行为。用泽特林的话来说则是“这是一种令人不快的简单化论调”,因为德国就如同我上文所说同样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作为新思想最基本最基础的框架,法德两国之间的差距,源自总体战时代以来两国人力差距,工业差距。也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双方就存在的作战和思想差距,单纯的将法国人划为保守,而认为德国人有多么高瞻远瞩是一种非常片面又试图掩盖的做法。事实上法国同样看到了摩托化,坦克这类武器在未来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对于摩托化部队的看法仅仅停留在了用摩托化运输阶段,得益于一战马恩河会战期间约瑟夫加列尼上将征用出租车以将2个团的兵力投送到前线,而他们对于摩托化运输错误的理解也导致他们的运输必然意味着将一个步兵师打散后再运输,这也不同于德国人将一整个步兵师通过摩托化完整实现机动,而且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所表现的一样,法军最终忽视了多兵种合成战斗,而将专注力放在了坦克上,这也是他们能够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得来的经验,(号主注:法国人特有的便宜摩步师,挂运输团但是步兵团平时不摩托化,运输团也不足以拉全师的人)

因此,法军并非没有进步,也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可能的摩托化、机械化作战时代到来,但是他们所取得进步同一支具备创新力的德国陆军相比,那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号主注,法国人确实意识到了,但是法国人做到的进步或创新力着实不多,亦或是创新的过于抽象,详见:【乳法】德军不讲武德偷袭?法军什么档次就欧陆第一陆军(1)机动师【伪史jäger30】)

希特勒上台后,为了回应国防军(布洛姆堡等人)对他的支持,同时也是国防军一直在试图达成的目标,同时包含了对凡尔赛条约的仇恨。希特勒最终恢复了义务兵制度并且1935年谴责了凡尔赛条约。虽然德国陆军军官有相当一部分人害怕英法的反应,但是很少有人会因此反对以上两者的举动(在法理上所有国防军军官和士兵都宣誓对希特勒的忠诚,而因此的720事件大多历史学家只是将其归纳为少部分国防军军官出于良心和道义反对希特勒,720支持者在军队中获得支持少的可怜,而因此构建的计划也完全依赖于所谓的“暗杀成功”,戈培尔甚至在当天嘲笑“这群可怜虫甚至没考虑夺下柏林的广播室。不由得让人震惊德国军队的高服从性)。

德军的3个装甲师早已经在1935年组建完成,而1号坦克虽然早在一年前投产,但是其一开始就主要为训练而设计的。在古德里安期望的3,4号坦克大规模生产之前,德军将不得不依赖于1号坦克,和勉强拥有主炮的2号坦克。这些坦克最终组成了波兰战役期间德国坦克大军的主体,虽然他们或多或少能得到一些3,4号坦克的支援。而这种局面在路德维希·贝克的预料中早已经出现,在过去的书籍中,贝克被加上了一系列“反D分子”的标签。(号主注:此动应该指机动)但是事实却大大相反。一方面贝克支持装甲兵,更支持合成化部队的建成,这是目中无人的古德里安所无法匹敌的。古德里安的全部精力和他的思想,都放在了一支“更强大“的坦克部队上,对此,他不论是眼力,抑或是长远构思,自然都不如贝克。而贝克在构思中则认为:”如果短期内采购大量坦克,等到德国参加一场它能够取胜的战争时,这些坦克或许已经过时。最必要的则是采购训需要的坦克,并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新型坦克生产当中。而历史也说明贝克的构思是正确的,当波兰战役打响之时,2700余辆的1,2号坦克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作战价值却甚少,同时这些1,2号坦克一直打到巴巴罗萨计划开始之时,都保留在德军装甲部队抑或是其他部队中存在。(号主注,但是1941年二号就是侦查,一号是工兵扔炸药或者极少数凑数的纯耗材了。1,2号占比是越来越少的。不过这俩玩意确实保留在德军装甲部队呢)

贝克的慎重态度源自他相信建立一支强大的陆军会需要多年的积累,这和希特勒试图不断“赌胜利”,快速见效的愿望相反。贝克的谨慎态度最终导致了他在德国入侵苏台德期间被罢免。但是德国在战前的各项努力不是为了1931-1941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反德国重整军备的各项努力都是在为一场更全面的持久战所服务,包括合成燃料,纺织品,粮食等,而历史上出现的快速平推则同时得益于英法对于军队的不上心态度和德国人较为强大的军事实力。不可否认的则是,一切为了自给自足的项目意味着代价高昂,德国浪费了大量资金和重要的资源用于解决这些问题,此外,用于西墙——希特勒应对平行于国境线的马奇诺防线的举措——的投资预算是装甲兵的2倍。而自给自足理论和过度重整军备的代价只能由德国人民默默承担,而这些理论和实际举措除会将欧罗巴搅成一团以外什么也做不到。

先写到这里,还有我也顺便公开反驳一下某人认为的德国1939年德国不入侵波兰也不会经济奔溃,具体的部分我也不想又写一篇专栏,当然,我也可能会。这里我直接丢个结论:政府经常敦促人民为各种节省开支计划做贡献,剩下的钱变成了政府贷款,贷款证明和抵税额度,随后全部贡献给了武器开发。政府为个体户设计了强制养老金计划,迫使他们再保险公司上交一笔钱,随后这些钱又全部贡献给了军事,同时政府和军方经常会欠款超过一年,而这又是一笔隐性贷款,对于参加武器生产的小企业而言,这会造成严重的资金流问题,以至于无法给工人开工资。最后自给自足理论本身又在和重整军备一起压缩粮食,畜牧业产量。在4年计划已经开展以后的德国经济用沙赫特时代的经济状况推算并且完全不考虑自给自足理论本身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一种极其**,****,****,***(号主:你够了海亲王,请停止你的电报员行为)未开化的行为。

号主占用一下抱歉,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推送群,以便您能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更新的消息(有时平台不给推送,抱歉),并且文明观桶号主的更新动态(俗称整烂活儿)

关键词:

(责任编辑:黄俊飞)

推荐内容

Back to Top